自2018年以來,注冊考試的案例題只有25題,取消了原來的5道可選的余量,使命題專家和考生都大大減少了回旋的空間,難度隨之增加。這3年案例題的一個特點是有關滲流的內容有所增加。滲流是土力學中概念較多較深的部分,其中有關的考題中有些瑕疵,在這里提出供大家商討。
城市是經濟、文化、活動的集中地,城市地面塌陷既有自然因素,也有人為因素。據不完全統計,我國每年發生的城市地面塌陷和沉降多達500~1000起,不僅對市民財產和安全帶來損害,而且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。在工程探測技術發展飛速、大數據集成正成時尚的今天,如何在城市建設中不重蹈“地面風光無限,地下千瘡百孔”的覆轍呢?筆者簡單梳理了近10年來自己所在城市幾個案例,分析了其原因,提出了自己的粗淺建議,愿觀民風者得焉。
近年來若干知名學者發文對《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》(GB50330—2013)(以下稱《邊坡規范》2013版)有關邊坡穩定性分析中的水力計算問題提出意見,本文進行回應。
土力學的“土”很為精于數學力學者所詬病與腹誹,這我們可以用學科特點來搪塞。但既然忝列于“力學”,基本的游戲規則還是要遵守的。連正負號都總是錯誤,那就是恥辱了。此文針對各種教材中的幾種情況與方法分別進行了推導與分析,但愿對于講授和學習《土力學》的師生們有所裨益。已是耄耋之年,經常犯糊涂而被老伴申斥,謬誤之處敬請指教。